【多肉植物】古代叫法
多肉植物,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热衷。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与色彩,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青睐。但是在古代,人们对于多肉植物的态度和称呼也是非常有趣的。
在古代,多肉植物比较少被人们当做观赏植物来欣赏,大多数情况下,它们被当做药材来使用。而古人对于这些药材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,难以一一列举。
在药材中,多肉植物被称为“肉质药”。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有许多种肉质药的记载,例如:欧石竹、石莲花、金针花、三七、丹参、天麻等等。
除了“肉质药”这一称呼外,还有一些有趣的称呼。
在《隋唐演义》中,有一对夫妇要给一株有着肉质叶子的植物取名字,男方说:“这叶子连脸都赛过,当得起个‘美人’了!”女方却不以为然:“怪里怪气的,倒不如叫它‘宜妆’呢。”最终,夫妇俩把这株植物叫做“独活美人宜妆草”。
《镜花缘》中也有记载,描述一名少女静坐在一园赏石之中,旁边有一盆肉质植物,枝芽盈满。少女因为突然想起刚才仍未完成之事,晃了晃手中的纸扇,扇尖毫不经意地荡起几片沙子,飘向了肉质植物。少女的随从把纸扇接下,却见少女水灵般的目光落在肉质植物上,笑道:“看这植物,就像个小猪婆儿。”
在《太平御览》中,还有一段描述:有人在开封府中采集到了一种肉质植物,枝上叶片呈条形,颜色浅黄,肉质肥厚,长得就像串小香肠。当时的人将它称为“香肠草”,因为它的形状和香肠非常相似。
这些古代的称呼或是富有想象力,或是形象生动,无论如何,都是对多肉植物的一种赞美和认可。由此可见,多肉植物虽然在古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,但也绝不是被忽视和被遗忘的角落。